close
卒

…我說卒就是兵,如果春秋《周禮》的記載可靠,春秋時代每三百戶人家會編成一個大約一到兩百人的武力單位,這些最基層的軍人就叫「卒」。

「卒」,除了做為一個最低級的武力單位以外,我們在形容末尾、終於、結局、停止甚至死亡的時候,也往往用這個字。就算先不去理會那些不常見的用法和讀音,我還是將作為「士兵」這個意義的卒字和作為「末了」、「死亡」等字義的卒字跟張容說得很清楚,這裡面是有一點想法的。我想要告訴她的不只是一個字,而是這個字背後一點一點透過文化累積而形成的價值觀。

講究的中國老古人命名萬物之際,曾刻意連結(或者混淆)過一些事物。在《儀禮‧曲禮》上就記載著:「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大夫這個階級的人一旦死了,彷彿就自動降等到士兵這個階級的最末-這是一個序列轉換的象徵-生命時間的終了即是階級生活的淪落;同樣的,士這個階級的人一旦死了,就以「停止發放俸給」 (不祿)來描述之。看起來,這兩個階級的死亡是具有一種牽連廣泛的「社會屬性」的。所以到了唐代以後,官稱還延續這個機制,凡是舉喪,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六品以下至於平民才叫「死」。

往下看,庶人生命的結束看來也沒有值得一顧的內容-「死」這個字是帶有歧視性的,在更古老的時代,壽考或封建地位高的「君子」之人過世了,得以「終」字稱之,配不上「終」字的小民和中壽以下就往生的,才稱為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ez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