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面對市場時,往往對人的心理與行為及其生活、社會與文化脈絡一無所知。

 

 

這句話我在蔡志浩的部落格Taiwan2.0上看到,刪去五個字成一句。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我自己對這句話的背景解釋是,華人社會的社會取向:在意他人的評價往往更甚於自我肯定。

我想到這也許是為什麼(台灣)企業會出現矛盾,我們對於這種力量的集合體的經營,在各方面意義上都會扭曲它的服務狀態為控制狀態,即使它開始明白要訴諸個人的集合而非預設的全體大集合時候,還是會突然發現,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從來不開誠布公討論何謂個人心理和生活,而且我們也不斷在佚失社會和文化脈絡的線索。

 

蔡志浩先生的原文脈絡則是:台灣企業在面對消費者市場時,往往對人的心理與行為及其生活、社會與文化脈絡一無所知。......這就是為什麼台灣企業在從代工轉型到品牌、從製造轉型到設計的過程中遇到困境。更多時候甚至誤把銷售當行銷,連真正的行銷都做不好。

已故行銷大師西奧多李維特(Theodore Levitt)在《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的《行銷短視(Marketing Myopia)》說過:「銷售重視的是賣方的需求,行銷重視的是買方的需求(Selling focuses on the needs of the seller; marketing on the needs of the buy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ez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