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小陳是我們家配合很久的木工師傅。大約從畫室整修、新居落成,然後工作室、阿姨家的透天,就是用著他。其實他是個很愛拖工的師傅,說就是心臟要很強才能夠請他做事,更重要的事情是,他又讓人無法對他生氣,總是笑笑的臉,健談得要命,驚人的幽默感。至於關鍵持續御用他的原因,是因為他是木工屆少數喜愛變化,追求創意,所以能夠一起想像我們那些天馬行空卻又違背傳統理念的裝潢需求。我想也就是因為他生性好動,喜歡求變化,一次喜歡尬好幾個案子,導致工時拉長,想做時才出現,不想做、已經大致成形時就會想到處做點別的,彷彿對他來說,好好固定的完成一件事,很煩悶。(所以通常也收尾得不太徹底。)

認識這麼多年,這還是頭一遭他邀請我們去他的木工廠看看。原因是整修到一戶,有一牆書櫃的書都放在他那,但是完工後三個月了,主人還不來領回書,他覺得空間被占用,剛好書都是些設計、建築、美術史等等相關的,就要我們去他的工廠拿書。「真的沒關係嗎?主人如果突然想到要領回怎麼辦?」沒關係啦,他說,我就說我已經通通賣掉了。不知道是否因為這種二手的方面道德感比較低落,再加上對木工廠的好奇,我和媽媽三更半夜的,就決定一起去了。(小陳經常晚上經過位於他回家路線的工作室,如果發現燈還亮著就會按電鈴進來聊天。)

起初我介意著主人的事,但是看到一些有趣的書,還是忍不住開始細細的翻。主人哪,如果妳見到這些流落在我這邊的書,請至少知道一件事就是我很愛它們,連妳們當初互相轉交的情份也一起愛著(結果我沒有要還人家的意思)(剛好我挑到的其中一本,是一個人送給另一個人的,另外有這另一個人購於東京的一本)。

第一本吸引我的是這個封面,帶點泛黃的紙,上面白描法印著這個舞蹈的姿態,翻開來卻是個空白筆記本,僅僅每隔幾頁印著一張照片。

林懷民《東華筆記》

這是林懷民的《東華筆記》,民國80年台灣東華書局出版,文字部分僅有前面一頁,寥寥數語置中如下:

少年時代/台灣舞蹈表演很少/我經常對著報章雜誌剪下來的舞照發痴//那些剎那的神采彷彿是來自遠方的聲音/喚醒一個超越時空的生命//或者//一個遙遠的無話/一個傳說/一份憧憬//因而/也是一份啟發//直到今日/我仍經常對著舞照發痴

讀他簡單的字,我就感覺到舞照是靜止如何比動靜更為雋永的可能性,在我們意念能被一個勢順著牽動的時候,什麼都在下一刻發生,因此反覆疊疊就推到永恆。這裡的翻拍照片依順序是:梅葆玖,梅蘭芳,俞振飛演出「白蛇傳」、日本舞踏團「山海塾」、包浩斯舞蹈。

梅葆玖、梅蘭芳、俞振「白蛇傳」日本舞踏團「山海塾」包浩斯舞蹈

然後是一本妙不可言的書,叫做《模式語彙之再現》(A PATTERN LANGUAGE),原作者是克里斯朵夫●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ender),譯群是淡江大學建築學會的近代建築史和人造環境的選修同學,我拿到這本是普及本,出版於民國73年。我想,讓這本書對我來說神奇起來功不可沒的是編譯插圖的廖偉立,直接搜尋他的名字,還可以看到他的各種建築手繪稿,而他為本書寫前言的時候才讀淡江大學建築系三年級。

在〈前言〉中,他的文筆穿透說明和知識,由於沉澱的深度而達到流暢的美感。他說最主要選擇編譯這本書的理由,是希望台灣從事建築的人能保有客觀的、理性的、彈性的看法,因應本地的需要,透過對建築和環境的處理和做法而對我們的生活領域有所擴展和提升。我想那就是,從事建築的人需要想過人與建築的關係,以及建築們形成之後,建築與人群的關係和對整個人類作息流動的影響。

全書有非常多很棒的插畫針對不同主題,重新想像過那些文字,下面的第二圖取自編號135,主題是:光暗交織的錦畫(Tapestrt of light and dark),文字說:在一棟建築物裏頭,如何利用人類自然傾向明亮的本能,在光暗交織的空間中,區別出正確的方向呢?然後,再配上另一張插圖,又說:因此,在建築物裏頭儘可利用明暗交織的方法,藉人們傾向自然光亮傾向,使人們走向重要的地方,如中心進口樓梯通過。並用其他較暗的地方去增加對比。

本書的原作者是1977年在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當時他透過道家思想,一如每個時代都有的建築家,有著企圖和自然存在物間美妙結合而使建築物能永恆存在,因此編號001,主題就翻譯成:小國寡民自給自足的區域(Independent Regions),也因此書中的建築設計,其實會逐漸推而廣之到都市設計的範疇。而我自己最好奇的反而是「什麼是模式語彙」?郭肇立〈序:由模式語言到隱喻語言--寄望一個本土建築語言的出現〉,說明,如同日常語言的使用,藉著某種正式的語言體系來描繪、溝通不同的設計意念,此種正式語言的單位就是「模式」,一種語言模式、各種語言模式,大概是這樣的意思。原書提供共250多種的「模式」進行描述問題、討論、圖說、解決方式。由於它把一個建築師心中的考量用語言的方式呈現出來,使一般非建築師的人也能參考這些語言而對自身的環境進行反省,所以本書名之為「再現」(吧)。不過,因為每個模式具備自發性的問題和解答,這點使它不具備足以帶來創造性的結構,所以它僅被視為一種個人品味或原則。

 

最後這一本,完全不知道是什麼,封面就是本文最上面第一張照片。翻了就是開心。

 

  

arrow
arrow

    finez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