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風格社會-感性消費]

但是難道我們沒有真正的喜好嗎?

今天我大部分時間耽溺在自己的思辯中。
我懷疑課程進入的角度並不適合,因為會容易導致一個必然的結果。
(那就是我們正在一個文化消費性/消費文化性空間,且是我們這些讀者一手造成的。)
不是因為必然的結果而反對,
而是想知道,我們究竟有沒有自己真正的喜好,
這個空間,究竟是我們決定的,還是另有其人?

如果我要購買新家具,
我有哪些選擇?
我雖然有選擇,但是我其實是別無選擇,因為假設我會被某種風格的家具吸引,
到了賣場,就只有一種品牌的家具是我會被吸引的風格。
那麼我購買了,我就和所有其他購買此品牌家具的人一樣,因而失去了我的個性。
是我選擇了這個家具嗎?
不是,是家具品牌的推擠造成了我的選擇。

我是主動的,我有選擇,我的選擇是別無選擇。
因此,寫作的人,是自由的,只是,會被選擇,是被動的,但是他可以決定自己要"創造"些什麼。
他被動,但是他自由。

真心喜歡和故意喜歡,是兩件事。
我為了成為那個風格而選擇那個風格,這怎麼可能呢?
在那個風格之前,我若是沒有風格的,那麼我怎麼能作出選擇呢?
除非我被引導了:這個風格是"好"。
嗯...
我被說服,我原本的風格不怎樣,並且市面上也找不到。
因此,我必須購買相同的書籍來閱讀,這些專家學者推薦的"好書",我若是讀了則我的層次與他們相同,反之則否。

難道我無法判斷什麼是更好?什麼是更深入?
這個稱之為"有自覺的讀者"的族群,難道那麼那麼少嗎?
廠商究竟是為了什麼敢拋棄市場運作而自訂他們要大量生產的對象呢?

事實上,
他們可以壟斷市場。
並且不讓我們發現。
因為我們選擇太多了,在一個巨大的牢籠裡,也就不會在意空間狹小的問題了。
所以我想他們的確是這樣做了。

但是這樣有什麼好處?
讓我們習慣這種被壟斷,以便一再的壟斷,一再的可以更新架上的所有東西,
一旦我們可能已經有時間培養出我們自己真正的愛好,
那些物件就全體下架停產,我們必須被迫重新消費直到再次習慣。

所以我想他們的確是這樣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ez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