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容 社會學-人與人的關係模式】
<第三個注意到的主題:人格之中排拒變化的因素>
P55
不安全感是熟悉習慣的生活環境出現劇烈變化所造成的。當這種變化出現時,生活自然變的比從前困難。隨著形式變的更不確定和更難以預料,人們通常感到危險,因而心生恐懼。習以為常的有效率、有效能的生活方式、突然之間變得不再可靠;過去自信能夠處理的情形,現在感覺失去控制。因此變化引人憎恨。

ME:我想我缺乏這種恐懼。
在很多時候,由於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恐懼,經常自顧自的改變事情的運作模式,甚至企圖介入別人原本的生活。我一直以為,只要策劃的周詳,安排的完善,對方就會接受我的「好意」,並且在較好的軌道上過較好的生活。我忽略了,即便這樣的安排的確是較好的,也許我指出了別人生活中的盲點,但那反而讓別人無所依從,頓失依靠,想要試圖從事我的建議,但是他會害怕,想要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又已經太了解我所說的那些缺失必須被處理。
我把他們逼的無路可走了。
他們因此將會恨我。
我必須了解這種恐懼。
然後我在了解之前我必須停止「幫助」任何人。
而我為什麼這麼能夠適應新的變化而毫無困難?
這是好是壞?

<第四個注意到的主題:陌生人和愛情>
P63
陌生人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是我們熟悉的人。
正因為我注意到他們的存在,因為我不能忽略他們的存在,不能簡單地用拒絕理會的辦法,把他們的存在變的無關痛癢,所以我覺得很難理解他們。

ME:也許這某種程度解釋了分手的人會變成陌生人的原因,關鍵是你還在意。
P111
尋找意義與統一的過程永無止境,到最後個人往往回歸到自己身上。這種對統一、對一致性的強烈飢渴,當投注在自己身上,而非外在世界時,就叫做尋找「自我認同」。
我們參與了無數非個人化的交換,但其中沒有一個足以提供這種認同感。
被愛的意思是被「瞭解」。
我希望我的自畫像被人接受。

ME:我愛你,我接受你的自畫像還有一切,但是我無法給你你的自我認同。

<第五個注意到的主題:消費文化性/文化消費性>
P115
市場促銷的身分有一個好處是,隨產品附贈社會認同,省掉了尋求認可的焦慮。身分製造工具與生活風格象徵符號,係由權威人士所推薦,並由許多人肯定這種身分的資訊來背書,這些人透過使用產品或「改用他們」,對該身分投下了贊成票。

<第六個注意到的主題:群眾/外面…零散>
群眾沒有面孔。
一個人首先必須被承認是人類,然後才會被其他人類同胞當作道德主體。
...
儘管社會現象不能脫離人類而存在,但它們不存在於單獨個人的體內,反而存在於所有人的體外。

(可以注意的主題真的太多了。)
(這已經幾乎是一本工具書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ez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