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幫第二期填寫問卷的建議欄:

傍晚騎車經過新田路時偶然瞥見一間燈火顏色讓我心動的咖啡館,不久決意要前往尋找意識裡的那個映象,卻是在一個炎熱白炙的下午。這就是my cofi了,只是店休啊,我在門口徘徊想著這就是那天我經過的顏色嗎,正好奇著裡面,店的女主人就在下午即將要去爬山的空檔回到店裡,與我相遇。總之,她邀請和與我同行的友人進去,然後就自然地開始泡起咖啡。

在她熟練地手勢和身影對面,我翻閱她擺在吧台的[時。光]NO.02,就直接看起李凌萱採訪my cofi的頁面。她的文字很簡單,加上採訪文章既有承載資訊的方式本來就會受限於字數等等而有一種平面化的傾向,但這樣的限制下,她卻還是能夠讓我從字裡行間看到一種真正的、彷彿盈手可握小物件那種思想的具體感,這種真實讓我好開心。當然,更重要的是,向來喜歡研究排版風格的我,從看見這本雜誌躺在吧台上的身影,我就知道,[時。光]會是我欣賞的。因為排版出來的結果和文字內容的意象效果是分不開的嘛。我繼續往後翻,看到《味外24品》時笑出來:雖然突如其來的文言文很是奇異,但這麼湊巧我這週正讀著司空圖的《24詩品》和徐青山《24琴況》呢,所以興性味盎然的翻閱。然後相較於前面單元,在構成親密對話語氣的共同氛圍下,翁駿德的撰文則又帶來一種知性、知識的感受,這種輕閱讀(我不知如何形容一種右側桌面擺著咖啡和水,身體微傾以左手按壓頁面,注意力不需過份集中,為時約20-30分,隨時可以被朋友挑起的話題打斷的閱讀)和一點點知識性分享的感覺,讓這本以咖啡為核心、閱讀為動態的雜誌抵在一個令人感覺良好的位置。

總之為了不多打擾要去爬山的咖啡館女主人,又捨不得放下它,我就把它買回去了。之後所以非常積極想尋覓創刊號,是因為當時就翻閱著在mycofi已經完售的NO.01,知道它更多數是以高雄為主題,從台南讀完書回到高雄的我,曾經有感從台南生意盎然的藝文空間、老屋改造等等,回歸高雄這片空曠大陸......我非常期盼看到屬於高雄的意念(重新?畢竟高雄曾經一度也以某種方式繁盛過吧)凝聚和形成,這一切好像算不得什麼建議,不過還是打上來與你們分享。



不過跟finezi's blog的讀者說,我覺得版式還是可以有更整齊乾淨的小地方,他們自己好像知道,從NO.01到NO.02可以看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ez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