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賈樟柯的紀錄片作品《無用》中出現的服裝設計師馬可1971年出生於長春,1992年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美術系,1994年作品《秦俑》獲得第二屆兄弟杯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大賽金獎。19962006年間以品牌設計師身分和負責市場行銷的毛繼鴻一起成立中國第一個自創品牌「例外」。

2006年馬可從廣州前往珠海,獨自成立了「無用設計工作室」,2007年她首次參加巴黎時裝週,以軟雕塑的方式(模特兒的肉體作為雕塑品搬不動的展出)發佈作品無用之土地;該年紀錄片導演賈樟柯以無用」品牌及馬可本人拍攝紀錄片《無用》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2013年起,馬可正式辭去「例外」的藝術指導之名,全心投入無用的設計創作和專人訂制服事務。專人訂制」是設計師馬可提出的概念,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高級訂制,專人訂制」是指在符合設計師個人審美、價值觀的前提下,為特定人物提供適合其需求的服裝服飾。除此之外,「無用」堅持所有布料必須手工製作,並且強調傳承傳統手工藝,運用在中國大陸各地采風傳統手工藝如繡花及染製技術,從紡線、撚紗、織布、染色、繡花,都靠手工完成。最後,馬可曾經提出,她不覺得自己在設計服裝,而是在設計「衣服與皮膚之間的空間」。

2014年,「無用」的馬可與林懷民作品《白水》、《微塵》合作,最初是由林懷民初步編舞,馬可在觀看舞者起舞的身體之後,為每一位舞者打造了獨一無二的舞衣。這些舞衣上身之後,也大幅改變了舞者的身體運作,而林懷民再根據舞者新的身體更動舞蹈的設計。對林懷民而言,《白水》這個作品原是想如開啟水龍頭、任其自然流瀉,是獻給浮躁社會的一沁涼水。林懷民認為「馬可的衣服幫了忙」,他形容那像是一塊神奇的「抹布」,輕輕擦身便可抹去舞者的躁動,因為身體與布之間連動關係,舞者自然而然產生、保持著優雅的姿態,一如這支舞想處理的核心。至於《微塵》,林懷民認為它是一種情感,也叫做憤怒,為了展現「微塵」的強烈力量,馬可則把棉布經過十五道染色與打磨的複雜過程,創造出有如皮革般重量質感與光澤的布料,再經過一道道割痕與疙瘩彷彿隱喻舞中人物創傷流離的精神狀態。(以上全部都是網路上面拉哩啦紮用我喜歡的方式重新拼起來的。)

我沒有看過這部紀錄片,只能從欣賞音樂的時候順便窺探背景畫面。林強真棒。

 


 

因為這紀錄片而發現的其他資料,可以算是題外話。《白水》、《微塵》從身體到舞衣再回到身體之間互為影響的創作關係,是不是可以視為領域交融的作品呢?林懷民會認為這是一種共同創作的過程嗎?又想到,對其他舞蹈服裝設計師而言,這是否從來都是共同創作的過程?

 

 

仍是額外延伸出對《白水》創作有關的事情:演出的背景投影是立霧溪的風景,林懷民致辭的時候還哽咽。無論是《白水》或《無用》,兩個創作者都是從對土地和人文的關懷出發,我只是注意到,在兩個時空的故事發展過程中,林懷民這一半的世界接觸、思考土地作品的角度,和馬可那一半的世界理解、呈現她的生平故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

 

 

這是延伸資料的延伸了:駱以軍和焦元溥也有參與,在這個影片中,還蒐集到兩個雲門舞者的自白。駱以軍和焦元溥是林懷民邀請來的。(這種感覺就像看到夏宇和陳綺貞合作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ez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